道歉指的是别人做错或者延误了某件事以后真心的请求原谅的语言。
这个定义包含的范围还是很广的。大到@梁边妖 的父亲说"爸爸做得不对",小到酒店前台在繁忙的时候对入住客人说"不好意思上您久等了。"
2014/11/4 发布
在修行中觉得自己恭敬心不够,有时候看见我觉得无知的人不自觉就会起傲慢的心理,知道这样不对,能够马上降伏,但是不能断除,怎么办?
2014/9/27 发布
早期禅宗号称教外别传,许多主张与教下所说对比鲜明,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于打坐的态度。

自曹溪至临济,一贯反对打坐。如《坛经》就批判“住心观净,常坐不卧”,“生前坐不卧,死后卧不坐;原是臭骨头,何为立功课?” “道由心悟。岂在坐也”。

另如马祖道一参南岳怀让禅师,常日坐禅,以图作佛。“师乃取一砖于庵前石上磨。 道一 曰:磨作么?

师曰:磨作镜。

道一曰:磨砖岂得成镜耶?

师曰:磨砖既不成镜,坐禅岂得成佛耶?

马祖于言下大悟。

后来马祖亦云:“......本有今有,不假修道坐禅,不修不坐,即是如来清净禅。”


临济亦云:“山僧说向外无法,学人不会,便即向里作解,便即倚壁坐,舌拄上腭,湛然不动,取此为是祖门佛法,大错。”


佛教大乘经典《维摩诘经》也有描述: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在树下宴坐,却被维摩诘呵斥。



以上公案,明显表达了禅宗对打坐的反对,对此你怎么看?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“此门坐禅,元不著心(起心观),亦不著净(制心止),亦不言动(行住坐卧)。“


“又有迷人,空心静坐,百无所思,自称为大,此一辈人,不可与语。为邪见故。”


“住心观静,是病非禅。常坐拘身,于理何益!”


“生来坐不卧,死去卧不坐。一具臭骨头,何为立功课。”


“常坐拘身,于理何益?” “道由心悟,岂在坐也。”


圭峰宗密《禅源诸诠集都序》记:“净名已呵宴坐,荷泽每斥凝心,曹溪见人结跏,曾自将杖打起。”


怀让度马祖云:“汝若坐佛,即是杀佛。”僧问破灶堕和尚云:“如何是大作业底人?”师曰:“修禅入定。”


志公和尚:“一切无非佛事,何须摄念坐禅,妄想本来空寂,不用断除攀缘。”


南禅禅法很明确是反对坐禅,而不仅仅是为了破除坐禅的执着。

2014/6/30 发布
2014/6/7 发布
佛法教人明心见性,但为何我们有能够明心见性的能力?为何有这么一个清静自性我们能够见? 佛成道时说:“奇哉,奇哉!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,但以妄想执著,不能证得。”指出一切众生皆具佛性。我十分疑惑为何我们会有佛性?现在我们有妄想,在这之前是什么呢?我是说妄想之前。就好比一个被广泛使用的比喻,我们的佛性和清净自性就应当像一面镜子,事过不住。但为何会有这么一面镜子存在?证得佛性妄想尽除后还会又一次有妄想而变成众生吗?有人能很好的解释下这个问题吗? thx!

希望不要这么回答: 1.无始无明,一念无明。 2.等你悟道,开悟后自然明白。 3.自性不来不去,不生不灭。4.如人饮水,冷暖自知。
2014/3/26 发布
2013/10/24 发布
注意是从零开始的。
2012/9/19 发布
2012/6/27 发布
嘉言嘉话
遇到知音,共觅菩提